搜索
400年老字号摊上大事了!刀剪第一股被执行超38亿
2025-04-09
7469

近日,一则“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31.3亿”的消息冲上热搜,引发市场震动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38亿元,公司法定代

近日,一则“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31.3亿”的消息冲上热搜,引发市场震动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38亿元,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樟生被19次限制高消费,甚至连飞机高铁都成为奢望。

作为中国刀剪行业的“活化石”,张小泉品牌始创于1628年,曾以“锋利耐用、工艺精湛”闻名,1915年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,2006年入选首批“中华老字号”。然而,这家400年历史的民族品牌,如今却因控股股东的资本游戏,陷入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。

 
38亿债务压顶,市值蒸发32亿


这场债务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控股股东富春控股集团的激进扩张。作为张小泉集团的实际控制方,富春控股近年来将大量资金投入物流、房地产等非主业领域,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。

相关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3月,张小泉集团及其关联方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38亿元,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樟生被19次限制高消费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张小泉集团作为上市公司张小泉股份(301055.SZ)的控股股东,其持有的48.72%上市公司股份中,99.9%已被质押或冻结。更严重的是,其为关联方提供的对外担保违约未代偿本金高达44.86亿元,这些债务风险正在向上市公司传导。

这种"拆东墙补西墙"的资本运作已经严重拖累上市公司表现。自2021年9月登陆创业板以来,张小泉股份股价从上市首日最高38.76元/股一路阴跌至2025年4月的16.28元/股,累计跌幅达55%,市值蒸发约32亿元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资金异常动向。2025年3月24日,张小泉股价突现3000万元主力

资金买入并涨停,次日即公告控股股东预重整消息后股价暴跌,这种异常波动被市场质疑存在内幕交易嫌疑。

而就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的2021-2023年间,上市公司仍坚持分红1.4亿元,其中约半数流入实控人口袋,与其说是回报股东,不如说是最后的“套现”。

这场债务风暴已经形成恶性循环:控股股东通过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→资金投向非主业领域→投资失败导致债务违约→上市公司股权被冻结→资本市场信心崩塌→股价持续下跌→质押风险进一步加剧。如今,这把曾经锋利无比的“剪刀”,正在被自己布下的资本罗网所困。

 
从"拍蒜断刀"到"刷单门",品牌信任崩塌


债务危机只是表象,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张小泉品牌价值的急速贬值。

2022年的“拍蒜断刀”事件成为转折点,消费者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导致刀身断裂后,客服“菜刀不能拍蒜”的回应及管理层"中国人切菜方式错误"的争议言论,彻底点燃公众怒火。

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产品设计与中式烹饪场景的严重脱节,更触发消费者对老字号质量下滑的担忧。

随后其发展更令人唏嘘。2023年因组织员工刷单炒好评被罚25万元;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多款刀具“硬度不足”“锋利度不达标”;2025年1月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,近半年涉及张小泉厨房用具的质量投诉同比增长67%。

这些负面事件形成恶性循环,直接反映在经营数据上:虽然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2.4%至6.4亿元,但净利润仅1720万元,库存积压高达1.65亿元,现金流暴跌78.57%。


家族治理困局:内斗与接班的双重挑战


面对危机,张小泉管理层上演了一出“权力的游戏”。

2024年5月,原董事长张樟生卸任,由富春控股创始人张国标之子张新程接任,张樟生之子张新尧则被任命为董事兼副总经理。这场看似平稳的“二代接班”,实则暴露了家族企业的治理缺陷:用人事调整应对债务危机,却未触及根本的战略失误。

这种封闭的家族管理模式在危机时刻显得捉襟见肘。

一方面,张氏兄弟通过复杂的股权架构掌控集团,2022年富春控股投资失败需承担连带责任时,直接让上市公司提供担保;另一方面,二代接班人仓促上阵后推出的自救措施屡屡翻车:“以旧换新”活动被指割韭菜,80年代老剪刀仅折价30元;直播带货时演示切菜却发生刀柄脱落事故,直播间观众从10万暴跌至2000人。

投资者用脚投票,第三大股东金燕连续减持套现3500多万元,瑞士银行、金元顺安等机构更是在2024年一季度选择清仓离场。

 

老字号转型之殇,资本化与工匠精神如何平衡?


张小泉的困境折射出中国老字号集体面临的转型难题。

对比成功案例:同仁堂通过“母子品牌架构”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,稻香村借力国潮推出爆款联名产品,东阿阿胶借助年轻化传播完成从滋补药材到日常健康食品的转型。

反观张小泉,在资本介入后逐渐偏离初心:为追求上市规模,将代工比例提至超70%,研发投入常年不足营收4%。

与此同时,公司相继布局智能家居、预制菜等新兴领域,但核心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,特别是在传统刀剪产品的耐用性等基础性能方面,消费者投诉有所增加。这种“重规模扩张、轻产品深耕”的发展策略,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。

如今,杭州市富阳区法院已对富春控股启动预重整,这把400年的“剪刀”正站在命运十字路口。若重整成功,或可暂缓危机;若失败,老字号恐将易主。但比债务更棘手的,是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。

当“中华老字号”的金字招牌被列入整改名单,张小泉需要的不仅是资本输血,更是一场从产品到管理的彻底变革。其兴衰历程给行业留下深刻启示:老字号的价值不在股权结构表里,而在每一把经得起岁月磨砺的刀刃上。

关于厨电新观察 | 商务及联系